8天、10余项活动、20余场主题报告、超2000人次参加......5月16日至24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第十四届科技周活动在京成功举办。中国计量院领导班子成员谢冬伟、戴新华、杨平、屈继峰出席并主持科技周相关活动。
本届科技周以“筑梦计量 精创未来”为主题,围绕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重点突出前沿、国际、科普、产业等时代特色,开展计量科技大讲堂、国际计量合作专题报告、科技政策解读、计量科普以及计量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等系列活动。
院士解读科技前沿
5月16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院长白春礼受邀以“科技发展态势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题作报告,揭开中国计量院第十四届科技周序幕。
白春礼聚焦基础研究、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深空深地深海以及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关键领域,以极高视野深入阐述世界科技创新的最新进展和发展态势,并客观分析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优势和差距。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我国科技界将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加快实现向科技强国的战略性转变,如期实现由‘规模发展’到‘高质量发展’再到‘引领性发展’的战略转变。”白春礼在报告最后就如何做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行展望。
“低空经济具有交通范式的变革、数字经济的业态、传统产业的赋能、空域管理的挑战的特征。未来的低空经济产业一定是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的结合。天空更加繁忙的一天,不可避免地将要来临。”5月21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樊邦奎围绕低空经济作主题演讲。
樊邦奎从低空经济发展战略、低空经济发展特征及发展低空经济的抓手措施三方面展开深入洞察和专业探讨,引领与会者共同感受新质生产力的魅力。
专家展示硬核成果
5月22日上午,计量科技基础前沿报告举办,创新火花碰撞不断。中国计量院多位拔尖专家围绕量子科技、时间频率计量、温度计量、核酸组学计量、质谱仪发展、天基红外遥感等作报告,集中展示当前计量科技最新进展和硬核成果,共同探讨未来趋势。
“新的量子效应将带来新的溯源路径,基本单位与导出单位关系将面临重构。”中国计量院副院长、研究员屈继峰在报告中分享量子科技前沿动态和计量需求,以及国际同行在计量支撑量子科技方面的提前布局。
光钟,是一种稳定度极高的原子钟。第二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计划于2026年提出利用光钟重新定义国际单位制(si)“秒”的具体路线,并将在2030年做出最终决定。中国计量院研究员房芳解读中国计量院在光钟方面最新研究进展,以及秒定义修改准则和条件。
“利用微腔光子温度计可进行芯片级温度测量,超导量子计算对极低温精确测量提出需求,利用红外测温可对糖尿病足进行早期预警......”中国计量院研究员冯晓娟介绍温度计量前沿研究和应用。
“我们自主研发的微波量子精密测量仪器——quem-i计量型微波量子场强测量仪,已经在今年世界计量日重磅首发,预计半年内仪器体积还会缩小近一半,致力于满足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现场溯源与系统应用。”中国计量院副研究员宋振飞在题为“芯片尺度量子传感:从器件到系统”的报告中讲道。
“我们研制的系列星载黑体和空间黑体辐射源,已用于风云、天问、嫦娥等重要型号,支撑红外遥感载荷精度大幅提升。”中国计量院研究员郝小鹏,概述了天基红外遥感辐射基准的研究进展和相关应用。
当前,多组学已成为生命科学前沿领域最重要的研究工具之一。中国计量院研究员董莲华在“核酸组学计量研究进展与挑战”的报告中,重点讲述生物医学“度量衡”新体系——“中华家系1号(quartet)”多组学标准物质的研究进展,研究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进行破解。
中国计量院研究员江游简明分析了质谱仪原理、关键技术,以及在深空、深海、深地等各领域的应用,并介绍中国计量院质谱团队取得的系列突破。
乐享计量科普盛宴
本届科技周期间,科普讲座、互动科普、走进实验室等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密集开展。
5月20日上午,科学巨匠钱学森先生生前秘书、原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综合局大校顾吉环受邀以“弘扬钱学森的科学家精神”为题作报告。深情讲述钱学森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感人事迹,弘扬传承科学家精神。
顾吉环从钱学森的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三方面,结合大量照片、手稿、书信等珍贵资料,通过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讲述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和大师风范。
5月23日下午,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马爱文以“品味计量与人生”为题作科普讲座。他从计量单位、计量历史、社会需求、未来发展等角度,结合大量诗词、历史故事,带领与会者品味计量中的历史、文化以及人生哲学。
5月19日,“打卡si,筑梦向未来”“‘核’你一起 守护健康”计量科普活动在昌平院区举办。院职工子女、昌平区十三陵中心小学50余名师生分别参加活动。
中国计量院副研究员李春剑、范富有分别作关于重力加速度、核知识的计量科普讲座。在随后开展的院区打卡寻宝活动,小朋友们手持寻宝图,一一打卡七个国际单位制(si)点位,在游戏中学习si科学知识。
在参观实验室环节,青少年们走进放射性核素计量、消声、眼科光学实验室,近距离了解核技术在医疗、健康、环保等领域的重要作用,切身感知声音是如何变小和消除的,学习如何防范近视眼发生等计量知识,在充分的互动体验中尽享计量科学的奇妙和美好。
彰显计量国际视野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si变革直接推动国际计量格局重构,计量科技发展进入关键转型期。5月20日下午,支撑计量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国际合作系列报告举办。
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有关领导就国际科技合作重大专项进行政策解读。中国计量院研究员王健、林鸿、熊行创、张庆合分别报告力学、温室气体、计量数字化、食品安全等关键计量领域的前沿国际动态。
中国计量院副研究员杨远超畅谈在nist和ptb科研合作的心得体会,研究员武利庆分享国际组织会议交流经验技巧。
计量筑基新质生产力
5月24日,“计量筑基新质生产力 推动先进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客户交流会暨实验室开放日活动举办。23家客户单位共39名代表参加活动。
双方参会代表针对相关产业的计量需求、提升计量服务质量、加强相互合作等进行充分交流。当天,与会企业代表还参观中国计量院二米线纹基准、激光二维坐标、电学量子基准、海洋温度计量等实验室。
科技周期间,还邀请科技部等单位有关领导就科技体制改革、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管理及经费管理等进行权威解读。此外,还举办“退休人员重返实验室”活动,老科技工作者“回家”参观座谈,了解实验室日新月异的发展情况,薪火相传守护计量初心。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处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计量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撑,成为孕育科技创新的“种子”和驱动科技进步的“引擎”,将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
此次科技周期间,高瞻远瞩的院士报告使大家开阔视野,深入了解最新科技进展;妙趣横生的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对计量科学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索欲;面对面、零距离的客户交流和实验室开放精准捕捉了产业发展实际需求......中国计量院科技工作者将大力弘扬和传承科学家精神,胸怀祖国、矢志创新、勇攀高峰,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和质量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计量力量。(文:石亚楠 图:浦馨予、石亚楠)